云观滁博 线上展览|“数风流人物——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第九期
第三单元 满清定鼎
满清入主中原,滁州从明末战乱造成的凋敝中逐渐复苏,千年文化名城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顺治九年(1652年),提督江南学政李嵩阳为欧梅题刻“花中巢许”,将之比喻为花中的隐士闲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欧阳修高尚品格的崇敬之情;康熙年间,滁州知州王赐魁为“让泉”立碑;到了咸丰年间,醉翁亭、琅琊寺毁于战火。战乱过后,薛时雨、熊祖诒、达修等集合乡绅贤达之力重修。薛时雨的《重修醉翁亭记》和熊祖诒的《重修丰乐醉翁二亭、立二贤堂、王欧二公祠祭田记》两篇碑刻,正是滁州人为恢复文化古迹、传承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的最好见证。
展品热搜
晏济《醉翁之意不在酒》碑刻拓片
碑刻位于二贤堂西侧山墙墙壁内,题刻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楷书,全文为游琅琊山五言律诗五首。晏济,明末举人。清顺治初年,任凤阳推官。推官,古代官名,唐朝始置,清初废除,掌管刑狱诉讼之事,为从六品或正七品官职。
音频:
延伸阅读
碑刻名字“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有时也比喻别有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