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是粉彩发展的高峰阶段。此时正值清朝全盛时期,御窑场内聚集了大量的能工巧匠,使得这一时期烧瓷水平又有所进步。这一时期的作品技术上精工细作,不惜成本,艺术格调却显得繁琐华襦,堆砌罗列。典型器如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其内瓶采用了青花的装饰技法,外瓶采用了粉彩、珐琅彩、洋彩综合装饰的技法,运用了镂空、浮雕、转心、扒花、描金等技法于一体,充分体现了粉彩瓷的艺术之美。
粉彩瓷历经康雍乾三朝的高峰期后,开始逐渐衰败。嘉庆之后,粉彩瓷发展缓慢,在装饰上基本上延续了乾隆时期风格。清晚期,政治上的腐败和频繁的战争,消耗了清朝国力,粉彩也走向了衰落。
从清末暮气沉沉的社会环境气氛中脱颖而出的浅绛彩瓷,以其秀逸清雅的风格,受到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晚清流行时尚的指向标。民国时期诞生的新粉彩,采用传统粉彩的材料,运用浅绛彩和国画的装饰技法,涌现出以“珠山八友”(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为代表的一批彩瓷艺人,作品深受世人喜爱。这个时期的粉彩瓷进入到一段承上启下的阶段,装饰更加自由,更加个人化。
程意亭春江水暖瓷板画(图片来源于网络)
拓展阅读:“浅”是淡的意思,“绛”就是红色,“浅绛”即是用浅淡的赭色在画纸上设色。“浅绛法”创自于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以黄公望的作品《天池石壁图》为范式,陶瓷界所谓浅绛,是借以国画术语。浅绛彩是在白瓷上绘制花纹,由低温烧成,一般都以浅绿、浅赭色为主,墨彩浅而淡,其绘画效果与纸绢的浅绛画近似,因而被称之为“浅绛彩瓷”,其采用中国画的绘画技法,诗书画一体表现在瓷器上。因浅绛彩瓷易受磨损,彩料薄容易脱彩,使得器物美感降低,民国时期渐渐便被新兴的新粉彩所取代了,《景德镇陶瓷史稿》中记载为“浅绛彩流行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入民国以后逐渐失传”。
黄公望的作品《天池石壁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浅绛彩瓷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山水河流、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类别尽在其中。浅绛彩瓷作品的题材中山水尤为盛行,几乎所有的浅绛派画家都画过此类题材,画面多以宋元文人画为本,或是残山剩水,采取大片留白的构图,或是立意高远,所绘群山山势巍峨、重峦叠嶂。
滁博馆藏的这件浅绛山水盘,高3.5厘米,直径18.5厘米,盘内绘制的远山近水、竹亭扁舟清淡自然,以红色和蓝色绘制的树木点缀其间,两名钓叟一于岸边、一于舟中,相映成趣,整体画面舒朗开阔,层次分明。
浅绛山水盘(滁州市博物馆馆藏)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行各业都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陶瓷也实现了复兴,粉彩进入到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当代的粉彩艺术,在继承传统粉彩的基础上,不断在技法、材料、装饰技法上创新,如今又是一个高峰时期。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