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铜鎏金佛像·滁州市博物馆馆藏
这座佛像的名字叫铜鎏金佛像,身高17cm,体重0.89kg,铸造于清代,青铜身体,表面镀金,头饰螺髻,面部丰满圆润,眉弯鼻直,双目闭合,唇带微笑,面貌慈祥,双耳垂肩,外着袒胸长袍,内穿僧衣,双手作法印,佛像造型美观,神情自若,衣纹流畅,衣着得体,在同类佛像中属于精品。
学术界把这种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称为“铜鎏金佛像”。这类佛像主要出现在宫廷和寺供礼佛使用。铜鎏金佛像的历史悠久,初现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乃至民国。即便是现代的港台地区,仍有很多地方供奉这种佛像。
清 铜鎏金佛像·滁州市博物馆馆藏
佛教主张“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不存在实在不变的本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佛像产生和流传呢?
一方面,佛教认为造像可以使人兴起见贤思齐之心,令人生起仰慕效法之思,故而并不否定佛像的存在。另一方面,佛教认为世人大多没有足够的智慧,不能单凭高深伟大的佛法来启悟众生。佛教为了普渡众生,向俗众说法,于是借用塑像绘画等大众喜欢的艺术形式,进行传教,佛像便应运而生了。
铜鎏金佛像的制造技艺非常复杂,先要利用水银加黄金,使其熔化,并涂抹至铜佛像表面,再经过高温还原,水银蒸发后得出带金质的佛像。中国古代佛像多数为石雕石刻,像这样的鎏金佛像较为罕见,特别是明清时代的铜鎏金佛像,因为制作工艺精湛且出土数量少,在古玩拍卖市场上“备受青睐”。
清 铜鎏金佛像·滁州市博物馆馆藏
作为佛教的器物,佛像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能集中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信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历朝历代的铜銮金佛像又有各自不同的造型、工艺特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对于研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