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 > 人文历史
云观滁博之丹阳四神博局纹镜(二)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滁州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3-10-25 15:42:00
【字体:

博局纹镜,也称规矩镜或TLV镜,此类铜镜构图瑰丽新颖,布局繁褥精致,线条细腻严谨,铭文寓意丰富,是最能显示汉代铜镜的精品一系。这种饰有特殊纹饰的青铜镜一经出现,即刻就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极大兴趣。博局纹的由来与寓意的问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目前最有影响、也是最为流行的三种观点即日晷说、规矩说和博局说。


汉 丹阳四神博局纹镜·滁州市博物馆馆藏

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英国学者叶慈引用端方和怀履光收藏的两件汉代石日晷,来证明TLV花纹来自于日晷,具有宇宙图案的性质,称这类镜为日晷镜。其实在他的书里已经注意到花纹和博局的关系,但当时六博局还没有出土实物证据,因而未能有进一步的研究。

称之为规矩纹镜,始于日本学者梅原末治,他以为“T”、“L”、“V”这三种符号类似木工用具之规矩。梁上椿在《岩窟藏镜》中引用这种说法后,很快就被学术界认同和接纳,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同时,四神规矩镜的命名,是古代文献中流传下来的,其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维。从镜面布局来看,四方八极(即东南西北四方区)和钮座外的十二地支铭(即对应十天干)充分体现了道家的宇宙观,且四神各自的位置也遵循了道家讲究的五行学说。《三辅黄图》曰“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但是,以上论据均是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思想方面看四神规矩镜纹饰的文化因素的,因此,规矩镜的命名是否正确,能否定名为“规矩镜”,尚需新实物资料的发现给予支持。


山东微山县两城画像石上的六博戏图

关于博局说的观点,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美籍华裔学者杨联陞通过对画像石上的博局纹饰详细的考证,开始主张博局说,他提出“铜镜上的花纹等同六博的博局”的观点。1974年河北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了石板雕刻的大型博局,上面刻有花纹,与博局上的纹饰相同,随着各地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学者们也纷纷撰文用考古实物支持博局说,认为镜上的图案与博局完全一样,显然是模拟博局设计的。1987年周铮先生在整理馆藏铜镜拓本时发现一面新莽时期的“四神规矩镜”,其铭文“刻具博局去不羊”,说明了镜背上的纹饰即指博局,故将“规矩镜”改为“博局镜”是有道理的。

随着田野考古不断发掘出土大批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博局实物,进一步证实了博局上的图案面与铜镜上的花纹相吻合,博局说的证据更为丰富了。虽然从纹饰图案上讲,两者的确是相一致,但是目前出土的博局都是方形,而铜镜却是圆形的,因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

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博,局戏,六箸十二棋也,古者乌曹作博”。“六博”作为一种传统的娱乐游戏,也称陆博,它是中国古代赌博的代名词。六博流行在战国时期,兴盛于汉代,彼时上至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皆喜爱博戏,甚至连公主出嫁也要陪嫁博具。六博的影响深入到社会生活中诸多方面,因而“博局”纹饰做为一种流行的图案,被用于艺术装饰各个方面。同时,博局还有占卜辟邪的功用,博局上的TLV符号象征着汉人的宇宙观。

总而言之,六博的广泛流行,促使铜镜将博局图案用作镜背装饰的纹饰,又因博局自身深厚的寓意,使得华丽精巧的博局纹铜镜成为汉镜最具特色的镜种之一,这既显示了汉代铜镜文化艺术的精髓,又体现了汉人丰富瑰丽的思想。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