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陵锁钥”清流关-滁州市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 > 人文历史
漫游滁州 | “金陵锁钥”清流关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滁州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3-12-22 16:56:26
【字体:

“潇潇寒雨渡清流,

    苦竹云荫特地愁。

    回首南唐风景尽,

       青山无数绕滁州。”

                                                                                                                                                                                ——清·王士禛《清流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王士禛奉命出使广东,祭告南海,回来的途中路经滁州(今安徽滁县),过清流关,关上有清流阁,诗人登阁而望,吊古生慨,因有此作。

清流关,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郊12.5公里处的关山中段,为古代重要关隘。南唐建国初期,约公元939年,清流关始建。公元937年,徐知诰篡得杨行密建立的吴国政权,将国都由原来的扬州迁到金陵(今南京)。当时的南唐仍然统治着江南大部分地区,以及江北十四个州。这十四个州中的滁州、濠州、泗州、庐州、寿州、楚州以及光州等,需要一条由南京过江往北的便捷通道,以便军事情报和政治文件的传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唐开凿了清流关,并在清流关上设兵把守。战时封关防守,平时通商行贾收税增加财政收入。

清流关地处要害,南望长江、北控江淮,地形险要、山高谷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北方进出南京的必经之地,被誉为“金陵锁钥”。春秋战国时,吴楚相争,清流关口已是用兵要隘;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曾经过此处;汉高祖刘邦挥兵南下,过清流关至大丰山,留有“汉高祖饮马池”的古迹;三国时期魏吴也曾在这里兵戎相见。南北朝侯景起兵寿阳,南袭谯州,兵经清流山口,攻陷历阳(今和县),渡江取采石,破建业,史称“侯景之乱”。

五代时,后周大将赵匡胤奉命攻打淮河一线的军事要地滁州,须攻克清流关。因这里易守难攻,且有南唐军两员大将把关,赵匡胤便问计于他在滁州识得的幕僚赵普,趁着涧水大涨之期,浮水而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由小道悄悄而行,突然出现于山后,断南唐军退路,顺利拿下了滁州城。

元朝末年,朱元璋在临濠(今凤阳临淮)至定远收得驴牌寨地方3000兵,破元兵张知院于定东横涧山,降元兵2万,过清流关占滁州,集江淮健儿屯军练兵于此,以此为根据地,至正十五年(1355年)攻破和州,消灭元兵10万,收复巢湖水师廖永安、俞通海部战船千艘,后大败元兵,夺取了采石天险,进取集庆(今南京)改名应天府,建立了明朝。

明崇祯九年(1636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率兵与明朝兵部尚书卢象升在清流关一带的广武卫、珠龙桥发生激战,兵马“填沟委壑,河水为赤”,起义军以失败而告终。

太平天国时期,东王杨秀清于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派大将罗大刚攻打滁州,与清朝将领胜保的3000骑兵大战于清流关下,终没能攻破关隘,太平军死伤甚重。

封建王朝结束,清流关渐渐颓圮,古战场方圆百里,其历史遗存犹在,各种古地名如“常山寨”、“将军岭”、大柳驿(古驿站)、广武卫(明代的军事驻屯地)、马场(古军马场)、北关(清流关北)等仍然保留了下来,暗示着过路人曾在此处蔓延的血与火。1989年,清流关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清流四景”(古道春雪、清泉古井、中秋望月、清流瑞雪)、“清流四石”(上马石、点兵石、磨刀石、试剑石)及三古遗址(古关隘、古驿道、古战场)等遗迹。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