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 > 文艺鉴赏
云观滁博之破解鬲的密码(三)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沈韬
发布时间:2020-10-28 11:16:10
【字体:

3、从生活器具到礼器

《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礼的兴起是为了敬于鬼神,最早的敬献之物是食物,所用的器具不过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简陋器物。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祭祀天地的玉琮、玉璧、玉璋等礼器。进入奴隶社会后,统治者被进一步神化,等级制度也随之礼制化,作为秩序和制度的象征物的礼器,也更加完备。

人们希望死后能够把生前的东西都带去,所以一直有殉葬的习俗。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算起,鬲作为先民的主要生活器具长达四千多年,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那时人们的一种陪葬品。目前,考古发现的多数鬲是在墓葬中被发掘出来的。古人在下葬和祭祀时候有各种各样的规矩和礼仪,作为当时人们生活的主要器具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代表的鬲自然也就成为了祭祀的重要载体。

从考古发现来看,西周时期的墓葬普遍都有随葬品,主要是鬲、罐、簋、豆等,东周墓葬的随葬器物主要是鬲、盂、豆;鬲、豆、罐;鬲、盂、豆、罐;鼎、豆、罐;鼎、盆、罐等组合。可以看出,随葬的鬲与墓葬制度也有在密切关系。

青铜器的组合是商周礼乐文化的实物例证,礼乐文化的核心“明贵贱,辨等列”就贯穿于等级制度之中。商代青铜器组合的等级情况,因为资料有限,我们还不太清楚。西周中期以后到春秋时期,规范化的器物组合就十分明确了。作为礼器的鬲,在使用过程中与鼎有着一定的数量组合关系,如2个鬲与3个鼎,4个鬲与5个鼎,6个鬲与7个鼎,8个鬲与9个鼎,这也就是所谓的“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随着人们饮食器具的不断完善,有着明显缺陷的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和鼎、甗等一样的礼器。再后来,香炉出现了,鬲作为礼器只是成为一种象征。

香炉在我国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西汉末年。考古界有一种看法认为,香炉是受到了陶鬲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的陶鬲,商周时期的青铜鬲以及汉代开始出现的香炉是一脉相承的器物。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其造型以商周青铜器为蓝本,有鬲形等多种款式,器质地优良,颜色繁多,主要有褐色、栗壳色和棠梨色,装饰工艺主要有鎏金、渗金等多种。

 

(故宫博物馆馆藏宣德款栗褐色铜炉)

上图所示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香炉造型,我们经常会在寺庙和祭祀场合看到这种香炉,这种香炉的造型很明显就是鬲的变身,只不过是它的主体部分更加突出,口沿的外翻已经不太明显,上有两个对称的环形立耳,而3个乳状足与鬲相比有所退化,仅仅起到一个支撑作用。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

Baidu
map